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高质量炎症性肠病多学科联合诊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25高质量炎症性肠病多学科联合诊治学术大会隆重召开

2025年8月8日至10日,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高质量炎症性肠病多学科联合诊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25高质量炎症性肠病多学科联合诊治学术大会在上海远洋宾馆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消化内科、外科、影像、病理、药学、营养、护理、中医等多学科领域的医学专家齐聚黄浦江畔,共同见证专委会的成立,并就炎症性肠病诊治的最新进展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深入学术交流。
成立大会由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杨翠萍教授主持。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顾问、武警总部原卫生部部长李又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院管理处处长邵新华,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学部学术主任、中华消化病学分会前主任委员杨云生教授,以及王英德教授、江学良教授、郭晓峰教授、夏璐教授等知名专家出席大会并致辞。
李又勇部长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作为2002年成立的面向全国的医学专业基金会,23年来已建立二十余个专业委员会,涵盖多个医学领域。高质量IBD专委会的成立将进一步发挥基金会的平台作用,整体提升炎症性肠病诊疗的学术水平和医疗质量。他强调,基金会将全力支持专委会工作,与吴坚炯教授及各位专家一起,把专委会做专、做精、做强。
邵新华处长高度评价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炎症性肠病诊治中心在IBD诊治领域的贡献。他介绍,上海交大医学院早在2010年就成立了肠病诊治中心,在吴坚炯教授的带领下,经过15年的探索,在中医治疗、胶囊内镜、白细胞吸附、粪菌移植(FMT)、干细胞治疗、生物制剂等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杨云生教授从学术角度高度赞扬了多学科诊疗平台的搭建。他指出,IBD是消化领域的重要疾病,病情复杂、治疗周期长,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MDT模式能够集合各科室的智慧和力量,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他特别强调,做好IBD诊疗工作不仅需要专业技术,更需要医者的耐心和爱心。杨教授鼓励专委会成员:“坚持做好事,一定会越来越好!”他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让更多IBD患者受益。
在热烈的掌声中,李又勇部长为出席大会的专委会嘉宾颁发了聘书。专委会主任委员由上海交通大学炎症性肠病诊治中心主任吴坚炯教授担任,任期四年(2025年8月-2029年8月)。
吴坚炯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专委会将在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的指导下,联合全国IBD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推进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发展。他强调,IBD作为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单一学科难以满足患者的综合需求,MDT模式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优化的治疗方案。

下午的学术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范建高教授和吴坚炯教授共同主持。同济大学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刘占举教授详细阐述了“溃疡性结肠炎规范化内镜和组织学评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孙菁教授分享了“IBD的治疗进展”;杨翠萍教授探讨了“JAK抑制剂在后TNF-α抑制剂时代克罗恩病肛瘘规范化诊疗中的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葛文松教授介绍了“非典型缺血性肠病的诊治”。
随后的“大咖谈”环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林江教授与上海市东方医院钟岚教授进行了精彩对话,探讨中西医结合诊疗IBD的经验。吴坚炯教授作了“会议总结”。
在杨长青教授、江学良教授和夏璐教授的主持下,钟捷教授(线上授课)分享了“IBD的药物联合治疗”;徐灿教授进行了病例分享;戎兰教授作了专家点评;孙晓敏教授探讨了“从复杂IBD谈转换和联合治疗”;戴彦成教授进行了病例分享,戎兰教授再次进行了专家点评。

上午的IBD主题报告环节,在李明松教授和王英德教授主持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化虹教授深入探讨了“IBD与微生态”;美国病理专家肖书渊教授分享了“IBD相关性异型增生与癌”的最新研究;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吴小平教授提出了“肠道溃疡性疾病的诊断性治疗与误诊不误治”;吴坚炯教授介绍了“白细胞吸附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
上午的专题会:
小肠胶囊专题会:安翰光电技术的王新宏博士展望了“小肠胶囊在IBD及FMT中的应用进展”,引发热烈讨论。
生物制剂专题会:吴坚炯教授主讲“维得力珠单抗的治疗进展”,叶可柯教授主持讨论。
在黄梅芳教授主持下,江苏省中医院谷云飞教授从外科角度深入探讨了“克罗恩病相关肛瘘”的诊疗策略,展现了MDT模式的优势。
FMT治疗专场:在郑长清教授和杨丽教授主持下,杨云生教授分享了“FMT治疗UC: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与机制研究新起点”;吴坚炯教授探讨了“炎症性肠病的FMT治疗及展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盛迪教授、上海医大医院程计林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张婷教授分别就肠道菌群移植、便秘与FMT、儿童肠菌移植等专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IBD治疗专场:在陈春晓教授和冯赟教授主持下,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王振宜教授介绍了“隐窝腺性肛瘘的非手术治疗前景”;杨翠萍教授分享了“暗痛终明:一例腹痛迷宫的溯源之旅”病例;吴坚炯教授主讲“美沙拉嗪的优化治疗”。

上午8:00-8:30,在杨翠萍教授主持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沈博(Bo Shen)教授带来了题为"Interventional IBD 2025"的重要报告。沈博教授作为美国胃肠内镜学会(ASGE)IBD内镜共识小组的主要成员,详细介绍了最新发布的《成人炎症性肠病的内镜诊断和管理:美国胃肠内镜学会IBD内镜共识小组的共识文件》。该共识文件由17位国际知名专家共同制定,强调了内镜检查在IBD患者的诊断、疾病活动监测、治疗反应评估、不典型增生监测、术后评估和介入治疗中的关键作用,为IBD的内镜管理提供了最新的国际标准和指导。
上午的IBD治疗专场由吴坚炯教授和贵州省人民医院崔德军教授共同主持。赵小星介绍了“炎症性肠病的数据库管理”;郭晓峰教授分享了“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优化管理”;杨翠萍教授探讨了“克罗恩病-靶向治疗与未来展望”;刘晏教授分享了“溃疡性结肠炎”的诊疗经验。
在冯赟教授和吴隆亮秘书主持下,吴坚炯教授作了主题报告,黄天生教授详细讲解了“生物制剂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在闭幕式上,吴坚炯教授对大会进行了全面总结。他指出,本次大会汇聚了国内外IBD领域的顶尖专家,通过3天50余场学术报告和病例讨论,在以下方面达成重要共识。此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IBD多学科诊治事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将把大会的学术成果带回各自单位,推动当地IBD诊疗水平提升。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高质量炎症性肠病多学科联合诊治专业委员会也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改善IBD患者诊疗服务、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
“手足情”先天性手足畸形大型义诊公益活动启动,助力健康贵州建设
-
深化基层医疗合作,共谋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中国医疗手牵手工程“薪火之行”社区管理经验交流项目在宁波圆满举办
-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高质量炎症性肠病多学科联合诊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25高质量炎症性肠病多学科联合诊治学术大会隆重召开
-
“薪火之行”点亮津宁基层医疗管理新思路——聚焦家签经验、专病建设、人才绩效
-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王华丽教授将获颁的世界卫生组织“促进健康老龄化奖”奖金捐赠给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
-
风雨无阻求知路,学术盛宴谱新篇 ——第六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青光眼及眼视光诊疗继续教育学习班圆满落幕
-
东西对话共谋基层医疗新篇——“薪火之行”成都站谱写社区高质量发展协奏曲
-
2025“青光眼诊疗技术新进展”全国继续教育学习班成功举办
-
中国医疗手牵手工程"薪火之行"社区管理经验交流项目圆满举办——穗通两地共探基层卫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
渝京携手再启新程,共绘基层医疗新图景——2025中国医疗手牵手工程“薪火之行”重庆站启幕
-
京拉携手,共筑健康:医疗援助在行动
-
南北携手共筑基层医疗新未来——2025中国医疗手牵手工程"薪火之行"京宁交流活动圆满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