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五届同仁眼表疾病和干眼论坛暨角膜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成功举办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联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北京市眼科研究所、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眼表疾病学组主办的“2022年第五届同仁眼表疾病和干眼论坛暨角膜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于10月22日-23日在线上成功举办。论坛旨在为广大医生提供一个具有前沿性、聚焦性、规范性、实用性的学术促进与交流平台,聚焦在眼表疾病和干眼诊疗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眼表疾病的诊疗手段,推动我国干眼、眼表疾病学科的发展。
论坛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库主任潘志强教授
论坛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角膜病专科主任接英教授
本次论坛主席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库主任潘志强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角膜病专科主任接英教授担任,聚焦眼表疾病和干眼诊治方面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特邀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进行授课,各地眼科同道于线上积极参与学习交流,北京同仁医院张罗院长发表致辞。
会议伊始,接英教授对莅临本次会议授课的专家以及参与本次会议的各界朋友、同仁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本次论坛依然秉承传统,紧追热点,推广规范,传播新技术的办会理念,邀请到各个领域国内的专家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希望通过本次会议的举办进一步提高干眼和角膜疾病的诊疗水平,促进该领域的学科发展。
北京同仁医院张罗院长发表致辞
张罗院长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干眼作为眼科门诊最常见的眼科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我国干眼病的患病率已经超过了20%,已成为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健康的常见眼健康问题。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和临床重点专科,在国内较早成立了干眼诊疗中心,在干眼的诊断和治疗,产品的研发和成果的转化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每年的临床服务量稳居国内前列,发挥了良好的引领和示范效应。本次论坛邀请到国内相关领域的诸多知名专家学者,聚焦角膜眼表疾病和干眼诊治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围绕干眼诊疗规范及研究进展、眼表疾病、感染性和免疫性角膜疾病的诊治、角膜眼表疾病的手术新进展等内容逐一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交流,相信通过本次论坛的举办,专家学者分享学术前沿的研究成果,各兄弟医院丰富的临床经验交流,必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眼表疾病的诊疗水平,为广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的临床服务,最后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潘志强教授在致辞中讲道,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展示各位专家在学科领域的进展和新的治疗诊治方法,使更多年轻医生了解治疗角膜病的新方法,干眼病的新技术以及规范化的诊疗方式。推进眼科领域的诊疗水平,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手段。
随后,与会专家围绕干眼诊疗规范及研究进展、眼表疾病、感染性和免疫性角膜疾病的诊治、角膜眼表疾病的手术新进展等主题内容发表观点。
学术演讲
各位眼科专家齐聚一堂,第一时段聚焦“干眼诊疗规范”,由接英教授担任主持,为本次论坛的学术演讲拉开序幕。
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刘祖国教授
该时段邀请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刘祖国教授开场,以“我国干眼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为题。介绍了我国在干眼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实现持续发展,拥有了多个新的干眼动物模型并提出了干眼新的发病机制与干眼新的理论与概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表示:“要聚焦原创性的研究、原创的诊疗新产品研发、重视临床服务的规范化、临床服务模式创新、产学研协同、学科的有序发展、要加强在国际此领域的话语权影响力。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我国干眼学科领域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张明昌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张明昌教授进行了“泪道栓塞在干眼治疗中的应用”的专题演讲。他首先介绍了泪道栓塞的历史、诊断功效、诊疗功效、治疗功效、适应症。讲解了泪小管栓子治疗干眼的流程和围手术期处理。张明昌教授强调:泪道冲洗是必须的,术前谈话是必要的,泪道栓塞只增加储泪功能,不改变原发病及疾病进程。泪道栓塞在干眼治疗中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主任洪晶教授
以“干眼物理治疗选择”为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主任洪晶教授对大家困惑的问题进行授课。她指出:物理治疗是蒸发过强型干眼的基础治疗,治疗方式应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多种治疗方法可以联合应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晏晓明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晏晓明教授以“干眼围手术期药物治疗”这一话题发表演讲,就如何选择药物的应用进行专题授课。晏晓明教授介绍了围手术期干眼治疗需要关注的问题和治疗原则。围手术期干眼是常见的,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满意度,药物治疗选择方面主要是无防腐剂人工泪液或凝胶,抗炎的治疗包括:激素和0.05%CsA的应用是最广泛地,针对患者情况进行抗菌治疗。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袁进教授
关于干眼检查方法选择要点,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袁进教授认为,干眼是慢性进展性疾病,掌握危险因素、分类依据。要推广干眼规范化诊断流程,他介绍了干眼诊断的定性、定级、分型三个环节,要加强干眼早期诊断指标研究,以干眼临床需求为导向,医理工融合创新。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分院院长张弘教授
针对免疫相关干眼治疗策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分院院长张弘教授指出:免疫性疾病相关性干眼容易被漏诊或误诊,若能早期发现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症状严重、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考虑免疫性疾病存在的可能性。对该类疾病强调多学科协同诊疗。早期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谨慎选择手术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英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英教授以“关注全身药物相关干眼”为题进行分享。他介绍了药物引起干眼的机制、治疗原则。根据干眼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合理用药及调整用药,非药物治疗要根据干眼的类型进行个体化治疗,对该疾病要有预防性措施。
第二时段深入剖析了“干眼诊疗新进展”,由潘志强教授担任主持。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副院长赵少贞教授
来自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副院长赵少贞教授分享了对干眼药物治疗的选择与思考。他表示现阶段干眼新型干预措施主要集中在:保持微环境平衡:对抗氧化应激,抗炎以及降低渗透压。增加泪膜稳定性:刺激粘蛋白分泌,新型蛋白的发现,补充脂质,刺激脂质的分泌。随着对干眼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临床现有干眼治疗药物的局限性和副作用,新型干眼治疗措施必将不断涌现。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晋秀明教授
优化干眼泪液测量有助于提高了干眼诊疗效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晋秀明教授介绍了“干眼泪液测量新认识”。传统泪液检查对干眼具有重要意义,升级干眼泪液测量是干眼发展的需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药学部主任张弨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药学部主任张弨教授讲解了“干眼治疗药物超适应症应用指南”。眼科药物说明书外使用临床相对普遍,但需要循证合理使用;《中国眼科药物说明书外使用临床实践指南》符合WHO指南指定标准,为眼科合理用药提供支持;药学和临床团队要加强合作,推动合理用药。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副主任龚岚教授
“关注美容相关的干眼”,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副主任龚岚教授指出:美容可以引起的眼表问题众多,应避免发生。角芥末的损伤主要包括不规范操作造成物理性损伤,美容产品自身毒副作用,美容性角膜接触镜引起感染。眼表泪膜的破坏主要包括眼睑正常解剖学结构破坏,泪液相关腺体分泌功能下降,睑板腺腺体及功能受损。预防当着重规范从业人员,加强适用人群健康宣传,谨慎选择新兴“美容”及身体改造操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眼科副主任张旭乡教授
三叉神经损伤导致的神经营养性角膜炎是严重影响患者视力的眼科疾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眼科副主任张旭乡教授讲解了“神经重建治疗神经营养性角膜炎”分布于角膜的三叉神经眼支,具有保护、防御、营养和代谢功能;治疗原则是阻止角膜损伤进展,传统神经营养因子治疗无效患者,角膜神经化手术-角膜神经重建术是有效治疗方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陈小鸟医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陈小鸟医生以“干眼组织代谢物分布及其变化初探——从生化到病理”进行分享。她表示:除了脂质代谢的改变外,DED组织中的氨基酸亦有改变,包括甜菜碱、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等。甜菜碱集中表达于角膜、穹窿结膜中仅有少量、DED组织中的甜菜碱显著升高,可能是细胞为应对DED产生的保护机制。氨基酸代谢与脂质代谢是生命之源,在疾病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眼球内外细胞活动多种多样,从角膜到视网膜均有涉及。
学术专题会
第三时段专题会由接英教授担任主持,该时段首先由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田磊教授对干眼临床药物治疗新进展进行了讲述。治疗后两组各时间点干眼症状总评分、BUT、SIt值差异不明显,两组角膜染色及结膜杯状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结膜印迹细胞染色分组改善显著。接下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主任洪晶教授对病毒性角膜炎药物治疗进展进行了阐释。目前可用于眼部抗病毒治疗药物种类有限,抗疱疹病毒药物研发包括优化已上市或已报道的活性化物及发现新的靶点和抑制剂,玻璃体腔注射抗病毒药物对于难治性眼前部病毒感染是一种可行的方案,临床不容忽视耐药机制的影响。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医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黄一飞教授对为什么选大分子量玻璃酸钠进行讲解。高分子量HA更好角膜上皮修复和保护作用,高粘性/网状结构有利持续稳定泪膜,减轻眼表炎症。最后,田磊教授分享了干眼的早期药物治疗策略。干眼的早期应更加积极,高风险患者尤其如此。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干眼中心主任洪佳旭教授
论坛第四时段,与会专家重点讲述了干眼研究新亮点, 田磊教授担任主持。针对于“泪液MMP9诊断芯片在干眼中的应用研究”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干眼中心主任洪佳旭教授指出:新型SINW生物传感器诊断DED的灵敏度为86.96%,特异性为90%,性能与目前市面上的设备相当。
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李炜教授
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李炜教授对睑板腺的新认识进行了阐释,Eda蛋白在眼表稳态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睑板腺分泌物中的蛋白成分和它们的功能。睑板腺分泌的脂质和蛋白成分共同维护眼表的稳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科副主任李贵刚教授
根据泪腺的影像学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科副主任李贵刚教授表示:泪腺形态和功能学定量研究是指导干眼诊断与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泪腺大小的活体测量精确性、我国人群的基准资料需要进一步研究,SPECT可能是泪腺分泌功能检测的敏感手段,但其指标、精确度等需要进一步探索。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梁凌毅教授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梁凌毅教授讲述了“眼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诊疗探索”,她指出,o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一直输后常见并发症,移植物抗宿主病累及多器官组织,干眼是oGVHD的最主要眼部表现,眼表组织炎症和瘢痕化是主要病理改变。
中华眼科杂志编辑部黄翊彬
最后,中华眼科杂志编辑部黄翊彬以“进行再谈综述--临床医师的基本素质”为题, 从综述的定义、特征、分类,传统综述的基本方法、文字要求,系统综述与传统综述的比较等方面进行详解。她指出综述能力是医学工作者的基本功,是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进入“视光与干眼交叉论坛”时段,各位专家进行了全面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探讨,翟长斌教授担任主持。
北京远程视觉眼科门诊部主任谢培英教授
该时段首先由来自北京远程视觉眼科门诊部主任谢培英教授对接触镜与眼表泪液膜进行了讲述。她指出,多种因素均可导致干眼,在配戴接触镜前后需仔细评估泪膜及眼表情况。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邓应平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邓应平教授分享了屈光手术相关性干眼的有关内容。他认为,屈光术后发生干眼,影响视觉质量及满意度;屈光手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眼表,屈光手术相关干眼危险因素,主要有术前干眼、长期佩戴角膜接触镜等;我们要关注屈光手术相关围术期干眼的管理和治疗。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张立军教授
由于激光角膜屈光术后发生干眼症,影响视觉质量及满意度,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张立军教授介绍了屈光手术与干眼及其免疫相关机制。角膜屈光手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眼表,包括手术切口损伤角膜神经,结膜杯状细胞、角膜形态改变、免疫相关炎症反应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付晶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付晶教授详解了斜视手术与干眼。斜视手术条数对眼表影响机制,手术累及肌肉双条组及三条组,切口数增加,手术复杂,操作时间较长;使得结膜及角膜在空气中暴露时间增加,炎症反应加重,进而影响患者眼部健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李莉教授
从儿童异常瞬目的临床诊疗切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李莉教授强调:详细询问病史、耐心细致的检查是正确诊断疾病的基础;与患儿及家长的良好沟通是诊疗过程的关键;以医生的专业素养获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切记考虑全身疾病与眼病的相关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田磊教授
巩膜镜主要应用于矫正不规则角膜、干眼等眼表疾病及各种不同类型屈光不正的矫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田磊教授讲解了巩膜镜在干眼中的应用。巩膜镜可以显著地提高佩戴者的视力;巩膜镜耐受性好,在干眼治疗中效果确切,可以改善症状和视力;重度干眼治疗过程中,应考虑使用巩膜镜联合其他更积极的治疗手段。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柯碧莲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柯碧莲教授详解了ICL手术与干眼。ICL手术不切削角膜,不改变眼球结构,不引起或加重干眼症;部分患者可能在术前就有干眼症,在ICL手术前后监测患者的眼表功能可以帮助提高术后满意度。
进入角膜疾病诊治为主的板块,由潘志强教授担任主持,侧重在感染性角膜病、免疫性角膜病以及眼表手术进展方面与会专家进行了展示和交流。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山东省眼科医院史伟云教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山东省眼科医院史伟云教授介绍了我国角膜病现状及挑战。他介绍道:我国是全球盲人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角膜盲病约有400多万,每年新增20万角膜盲,感染性角膜病占首位,眼外伤、先天性疾病等,每年仅感染性角膜病带来经济损失超100亿。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在培训角膜专业医生领域加大了力度,已建立国际角膜移植手术医师培训基地;建立远程会诊平台,实现远程出诊、远程会诊、团队协作、远程教学和双向转诊等平台,优势眼专科资源通过诊疗平台延伸到各地医生和患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潘志强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潘志强教授讲解了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与治疗。他认为,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诊断根据病史,结合眼部表现,大多数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有植物外伤史,临床表现为起病缓慢,自觉症状相对较轻,眼部充血轻重不等,可有灰白色的角膜溃疡,边界不清或存在卫星灶,对抗菌药物或抗病毒药物治疗反应差。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孙旭光教授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孙旭光教授以“病毒性角膜内皮炎诊治”为题,介绍了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定义、病因与分型,指出了前房水病毒核酸检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洁教授
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洁教授讲解了病毒性结膜炎诊治。其具有起病快、传染性强、发病率高、自限性的特点。她指出,病毒是外眼感染的主要病原;分泌物可以缩小结膜炎的诊断范围;把握早期激素的使用时机,减轻炎症;干眼和病毒性结膜炎具有相关性。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梁庆丰教授
根据光动力学疗法在细菌性角膜炎治疗中的应用,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梁庆丰教授指出,体外实验显示PDT能有效抑制细菌生长,CXL可增加兔角膜硬度,而TBOR不明显,PDT对眼球其他组织无明显影响,PDT对兔细菌性角膜炎感染控制、溃疡修复具有一定疗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邓世靖教授
关于阿米巴角膜炎的诊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邓世靖教授认为,早期阿米巴诊断困难,易误诊;微生物学检查联合共焦显微镜有助于尽早明确诊断;共焦显微镜对于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不同病程,严重程度,治疗方案不同。
本时段围绕“免疫性角膜疾病的诊治”开展,接英教授担任主持。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徐建江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徐建江教授以“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眼表损害”为题进行授课。她指出了早期转诊和治疗的重要性。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对RA患者很有必要,现已知未经适当治疗的RA患者5年死亡率约高达40%-50%,包括眼部并发症在内的RA关节以外的临床表现,经常出现在疾病进程的后期,是对预后不良的最有效的提示,有眼部疾病表现的患者通常是长期伴有高滴度类风湿因子的严重RA患者,如果在RA早期进行风湿科转诊、全身治疗,可减少RA伴发的关节外疾病的发生率。
南京市第一医院王林农教授
SLE病情越严重,干眼严重程度越重。南京市第一医院王林农教授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角膜神经纤维和干眼临床研究”看展演讲。他认为,SLF存在角膜神经纤维的改变,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可用于反映SLE角膜神经病变情况;SLE患者发生干眼之前角膜神经纤维已经发生病变,角膜神经纤维病变可能是发生干眼的重要原因。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医学部王丽强教授
免疫相关性角膜疾病引起的终末期角膜盲患者可通过人工角膜恢复视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医学部王丽强教授详解了人工角膜在免疫性角膜病中的应用。人工角膜有潜在感染、组织溶解、青光眼、视网膜脱落,甚至完全失明等并发症;人工角膜手术技术在不断发展;人工角膜手术适应症的掌握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对于患者预后的影响非常重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明武教授
干眼是干燥综合征的重要表现之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明武教授讲解了干燥综合征的诊疗。他认为,早期识别有益于全身状况的早期控制,控制干眼症状以眼部治疗为主,多学科联合诊治是关键。
北京协和医院龙琴教授
关于眼型黏膜类天疱疮的诊疗思路,北京协和医院龙琴教授认为,OMMP发病率低,容易漏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局部和/或全身免疫抑制治疗并重;病情反复,重在随访;人工角膜对终末期OMMP的价值显著。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陈百华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陈百华教授对免疫相关性眼表疾病诊治及病例进行分享。他对治疗药物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结合病例分析了它的疗效和应用,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提示作用。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王华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王华教授对突破手术禁区的眼表重建术,微小角膜缘干细胞移植(SLET)的手术效果进行分享:酸性化学伤好于碱性化学伤好于热烧伤;早做比晚做术后效果好,条件好的患者可通过该手术恢复LSC功能,重建健康眼表,提高实力,术后效果较好,条件差的患者可通过该手术减少新生血管形成,松解睑球粘连,改善眼表条件和眼球的运动功能,为提高后续角膜移植手术成功率奠定基础。
学术专题会
进入学术专题会时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田磊教授首先介绍了泪膜稳态和干眼-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的IV期临床试验结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潘志强教授讲述了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与他克莫司的超适应症用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杨燕宁教授介绍了他克莫司在眼表过敏中的应用。最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闫超教授讲述了眼部细菌感染常见致病菌耐药性与抗生素的合理选择。
围绕角膜眼表手术新进展,与会专家进行了学术专题授课。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医学部黄一飞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医学部黄一飞教授介绍了人工角膜手术技术及进展。其主要用于双眼终末期角膜盲复明治疗;在适应症和手术技术方面各有优势;国产化产品为临床提供有利条件;新的技术有利远期在位率的提高和并发症降低;有效应用需要培训和提高。
北京协和医院李莹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李莹教授介绍了角膜屈光手术进展。现代激光手术发展多样性,角膜屈光手术越来越安全、有效、稳定,微创数量逐年上升,目的由必要性需求,逐渐生活便利,透镜再利用多方面;对生物力学影响的关注增加;角膜胶原交联研究应用增加;重视术后视觉质量。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黄挺教授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黄挺教授以“角膜后弹力层内皮移植技术——精准角膜移植技术”开展授课。给病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的就是角膜后弹力层内皮移植技术,它是精准的角膜移植技术。移植带有基质的供体后弹力层和内皮层,取代受体(患者)病变的后弹力层和内皮层。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山东省眼科医院高华教授
圆锥角膜的手术治疗演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山东省眼科医院高华教授介绍了圆锥角膜治疗的演化,他认为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是圆锥角膜患者的福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英教授
SLET手术是治疗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的有效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英教授介绍了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的手术治疗。自体SLET手术效果良好;双侧LSCD或者患者不接受健眼取材可行allo-SLET;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仍需重点关注;与KLAL等手术方法的长期疗效对比仍需进一步研究。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陈蔚教授
从儿童角膜移植中的几个热点争议性问题展开,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陈蔚教授认为,婴幼儿角膜移植手术必须个体化,患者利益是最大利益;患儿家属的实际期望值,术后医从性,坚持随访十分关键;儿童穿透性角膜的植片存活率与适应症显著相关,先天性青光眼和联合手术的术后植片存活率较其他适应症低;穿透和内皮移植必须要使用双相可溶性的FK506;早期屈光矫正和积极的弱视治疗对于视力的恢复至关重要。
病例引导式临床问题探讨环节
本次论坛还设置了病例引导式临床问题探讨环节,本环节邀请到山东省眼科研究所亓晓琳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骆非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彭荣梅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文莹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蔺琪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李上教授从多方面开展学术探讨、分享了经验和成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会人员收获颇丰。
第五届同仁眼表疾病和干眼论坛暨角膜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在热烈的气氛中落下帷幕,将干眼的新观念、新进展、新技术互相汇聚碰撞,各位专家的分享与讲解代表着该领域的最前沿进展,各位眼科同仁借助这个平台领略学术精髓、体会技术奥妙、感受行业魅力,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未来,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将继续为推进眼表疾病的学科建设及行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认知障碍患者家属支持及身心健康关爱项目”全面启动
-
支修益教授专访〡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指南引领,科学破局
-
“薪火之行-社区管理经验交流”广州站会后速递
-
“薪火之行社区管理经验交流”深圳站成功举办
-
新里程 新标杆!|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发起的“2023 COE公益项目”年终总结会暨年终授牌仪式成功举办
-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举办“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第十二届国际会议暨建院35周年及眼视光学院建院20周年纪念学术会议”
-
“薪火之行社区管理经验交流”苏州站成功举办
-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成功举办2024“青光眼诊疗技术新进展”全国继续教育学习班
-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启动“认知障碍患者家属支持及身心健康关爱项目”
-
“手足情”项目再赴新疆,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国内顶尖专家的诊疗服务
-
北京大学——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县域医院管理领军人才研修班成功举办
-
《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2024》正式发布